我眼中的陶渊明作文六篇(3)
文章作者: 小编 | 时间:2020-01-19 | 来源: 网络
他只是在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用安妮宝贝的话说就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是一种境界。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陶渊明依然能够安然自若;依然好读书,不求甚解;依然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依然衔觞赋诗,以乐其志。
“草盛豆苗稀”不要紧,“夕露沾我衣”也不要紧,荷锄归来带回的不是疲惫,而是乐趣。
再来一壶酒,来个一醉方休!
诗兴又顿起,于是挥毫泼墨,脍炙人口的诗篇和着豪兴跃然纸上。
脑海中诗意的空白驱走了所有杂念,物质与精神,他选择了后者。
专注而无虑,成了他取得成就的重要原因。
也许,归隐才是他最好的归宿。
于是,这便成了一种精神——“隐士精神”。
这种精神正是当今社会缺少的。
比如,80后的青春文学掀起一场风暴,这个也是作家,那个也是作家,结果翻开一看,只能感叹:中国的作家真是太多了!
与商业挂钩而不能全身心致力于创作,就只能触摸大批肤浅的表面,熠熠生辉的时日就不能长久,这些书就只能挂上所谓“畅销书”的名号,成为人们娱乐的方式。
所以,把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互换,当然没有错,但一旦联系起来,就难一成就真正的人才。
在人生的路途上,我们应该擦亮慧眼,找到自己的“田园”,将隐士精神的精髓发扬光大!
篇五:我眼中的陶渊明“靖节先生”、“真正的隐士”、“士大夫的精神归宿”,一直都是我所听到的赞美之词,对陶渊明的评价向来是极高的,他没有像秦桧一样受尽世人的唾骂,也没有像曹玄德一样所受褒贬不一。
自古就有李白“何时到栗里,一见平生亲”的仰慕、杜甫“此意陶潜解,吾生后汝期”的欣赏和白居易“其他不可及,且效醉昏昏”的敬仰。
在老师的“谆谆教导”和诸多名家的极力赞誉之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便顺利成章的成了一代又一代学子笔下最美的田园生活。
又是陶渊明的一篇名作——《归去来兮辞》,却引发了我的另一番感慨……小序中说道:余家贫,不足以自给。
因此去做彭泽县令,后面有提到一句“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
单单是这两句,我就有些疑问了,既然说“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那有为什么听别人的劝告入仕呢?
“性本爱丘山”又何必在乎家贫?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所表现出的不为形式所累的精神追求此时就屈服于物质的贫乏了吗?
就连苦中作乐的精神也无影无踪了?
按照我的理解,“家贫”只不过是他为自己“戚戚于贫贱,汲汲于富贵”找的借口而已,毕竟是受过儒家思想的熏陶,“达,则兼济天下”的追求还流淌于他的血液中。
是在官场“屡战屡败”之后才选择的道家的归隐自然。
如果说他完全的归隐,也就罢了,他却在归隐后不断的写文章来表明心智,以此逃避世俗的另类眼光。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一再的写到自己与官场的格格不入,这让我觉得陶渊明,不仅不是个真正的隐士,反而还有些虚伪、做作。
再从官吏的角度审视陶渊明,又不是一名好官吏。
既然做官就要做好。
就算环境险恶也要坚守自己的职位,为百姓做好父母官。
可他却因官场险恶而退出,一则没有达到“达,则兼济天下”的追求,就连“穷,则独善其身”也不能够,不能为国家尽力就连自己的家人也不能养活。
二则没有“出淤泥而不染”,更谈不上改变官场的风气了。
与范仲淹相比更是少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济世情怀,少了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
本文标题:我眼中的陶渊明作文六篇(3) 版权说明
上一篇:父亲的玉米地的作文
下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作文标题:我眼中的陶渊明作文六篇(3)
作文地址:http://www.zow.cn/zuowen/wunianji/xushi/2020/58193.html
1、中小学生优秀原创《我眼中的陶渊明作文六篇(3)》一文由ZOW作文网(http://www.zow.cn)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本人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必须是以新闻性或资料性公共免费信息为使用目的的合理、善意引用,不得对本网内容原意进行曲解、修改,同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不承担责任。
2、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必须是以新闻性或资料性公共免费信息为使用目的的合理、善意引用,不得对本网内容原意进行曲解、修改,同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不承担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