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光》读后感5篇(2)
文章作者: 小编 | 时间:2019-11-12 | 来源: 网络
1947年的一天夜晚,我军正围歼敌五十七师。
突击连把守敌的围墙炸开一个缺口,迅速冲了进去,可是后续部队遭到敌军炮火的猛烈阻击,在黑暗中找不到突破口。
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黑暗中出现一星火光,很微弱,但对于急于寻找突破口的部队来说已经足够亮了。
它像一盏明灯,指引着战士们迅速找到突破口冲进了围墙,我军因此大获全胜。
原来是担任突击连连长的郝副营长点燃了他珍爱的一本书,但他自己却成了敌军机枪扫射的靶子,他光荣地牺牲了。
读完这篇文章,我心潮澎湃,思绪万千,久久地沉浸在故事情景中。
郝副营长为了照亮队伍前进的方向,为了照亮新中国前进的道路,竟不惜让敌人用机枪反复扫射自己。
正是有了像郝副营长这样为了他人幸福,宁可牺牲自己的烈士们,我们的祖国才能脱离苦难,变成如今的新面貌,他们用生命之光换来了我们现在灯光下和平安宁的幸福生活。
多么可亲可敬、可歌可泣的先烈们啊!
他们这种点燃自己,照亮后人的献身精神,永远值得我们缅怀,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灯光》这篇文章给了我很大启发,它就像一盏精神明灯,照亮了我的内心世界,使我认识到做人不能光考虑自己,要有宁可牺牲自己的利益,也要帮助别人的精神。
回想起自己曾经在学校遇到一点点不愉快,就和同学大嚷大叫,甚至动手打架的情形,深刻认识到自己缺少这种想他人所想,急他人所急的精神。
现在我们倡导建设和谐社会,但和谐社会更需要这种牺牲自己,帮助别人的礼让精神。
《灯光》读后感(四)大家都知道,灯光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然而,大家又曾知道,在中国还未解放前。
中国人民用的都是用火柴引火,用煤油、桐油和蜡烛等照明,而课文叙述的是发生在战争时期的事。
1947年,作者王愿坚同志是战地记者。
挺进豫皖苏平原的部队,把五十七师紧紧包围在一个叫沙土集的村子里。
而在这儿,他就认识了当地战斗英雄郝副营长。
而当作者见到他时,他却在看一幅插图——一个小孩子正在灯下聚精会神的看书时。
郝副营长却自言自语地说:“多好啊!
”没一会儿,作者便回到了团指挥所,此时战斗打响了,接着便是惊天动地的炮火声。
整个指挥所的人都焦急的钻出了地堡,天空黑极了。
突然黑暗里出现了一星火光,一闪,又一闪。
这光虽然微弱,但对于找突破口的同志来说已经够亮的了,战士们靠着这微弱的光冲出了围墙,响起了一片片喊杀声,作者到最后才知道,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候,是郝副营长划着了火柴,点燃了那本书,举得高高的。
为后续的部队照亮了前进的路。
可是,火光暴露了他自己,他被敌人的机枪打中了。
这一仗消灭了敌人的一个整编师。
战斗结束后,作者们把郝副营长埋在茂密的树木里。
在战争时候,有的同志活到了解放,而有的却死去了,郝副营长就是其中一个,如:杨开慧、李大钊、方志敏、左权等。
而活着的看到了电灯,死了的就为电灯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文中的作者就看到了电灯,郝副营长就没有。
这位年轻的共产党员为了能让孩子们在电灯下学习,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而自己却没有来得及见过一盏台灯。
对的,共产党员是中国的骄傲,是五十六个民族的骄傲,他们像灯光一样,耗尽自己,照亮别人。
他们为了中国民族的幸福生活而不惜牺牲自己生命。
是的,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做一盏永远照亮别人的灯。
心里要有大爱,永远为别人着想,不能为一点小事而斤斤计较。
本文标题:《灯光》读后感5篇(2) 版权说明
1、中小学生优秀原创《《灯光》读后感5篇(2)》一文由ZOW作文网(http://www.zow.cn)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本人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必须是以新闻性或资料性公共免费信息为使用目的的合理、善意引用,不得对本网内容原意进行曲解、修改,同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不承担责任。
2、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必须是以新闻性或资料性公共免费信息为使用目的的合理、善意引用,不得对本网内容原意进行曲解、修改,同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不承担责任。